隔火熏香法,是傳統熏香的常用方式,這種熏香法有什么來歷,在操作過程中又有什么樣的講究呢。
唐玄宗還是太子的時候,有一名愛妾,叫鸞兒,經常跟隨貴人董逍遙微服出行。她將輕羅制成梨花散蕊的樣子,裹以月麟香,稱之為"袖里春",在所經之處,不著痕跡地留下這種香。愛香之心自古有之,唐宋之盛時,熏香、品香千奇百樣,名貴的香品經常出現在書幾桌案之上、紅袖香閨之間。
鸞兒的"袖里香"不僅香味獨特,而且制法新奇,能留暗香讓人不斷回味。暗香之妙,在于若有若無,舒緩柔和,雖不似燒制篆香那般香氣四溢,但更加有縹緲的意境。因而在崇尚雅生活的宋代,這種不直接點燃香品盛極一時:先點燃一塊木炭,把大半埋入香灰中,再在木炭上隔一層云母片,最后在云母片上放香品,稱為"隔火熏香"。
通常來說,若貴客登門,主人便會拿出珍藏香材,用隔火熏香的品香方式,慢慢煎烤沉香、奇楠、檀香、香丸、香餅等上等香品,在見香不見煙的意境里,品茗雅談。
器具
隔火熏香比焚香需要更多器具,熏香前應準備好香品、香爐、香炭、香鏟、隔火片、爐灰、香箸等。
流程
將香材、聞香爐、銀葉(或云母片)、專用香炭、專用品香灰、香勺、香箸、灰押、銀葉夾(云母夾)、羽掃、點碳架準備好;
夾炭,用香箸夾一塊香碳放在點碳架上;
燒炭,然后用專用打火器360度的全方位讓碳燃燒,點燃之后放置到沒有碳的余味;
理灰,取來香爐,將香灰倒入香爐,用香箸將香灰順時針攪勻、理松,使香灰中充滿了空氣,有助于香炭的燃燒;
開炭孔,用香箸從理好的香灰中間以畫圓圈的方式順時針開一個炭孔,大小以剛好放進一粒圓炭為宜,下面不要開到底,要留些灰,用作隔熱,不至于燙手;
埋炭,將燃燒好的無異味的炭埋入打好的炭孔中;
梳炭,將香灰輕輕往上梳理,蓋住炭火,這時是最需要技巧的時候,不同香材所需要的火力不同,活力的大小是用香灰的多少來掌握的,這就需要香元經驗豐富,憑感覺掌握了,初學者需要多次操作演練才可以準確的把握;
壓灰,右手執灰押壓灰,左手執爐,逆時針轉動香爐,邊壓邊轉動,并將灰壓成錐形;
清掃,取羽掃將爐內壁清潔干凈,再輕壓一次香灰;
打香筋,在押好的灰上打上香筋,一是為了美觀,而是為了控制炭的燃燒速度;
開天窗,取一根香箸垂直插入,直到炭火的位置,感受炭的高低,用右手掌心置于香爐上,探測火候,確定溫度合適后,即可繼續操作,否則要重新做灰山;
架云母片,用云母夾夾起云母片,放在火窗上,中間稍壓云母片使之固定;
置香,拿起香勺,取適量香料,放在云母片上;
執爐,左手拇指扣住爐的上沿,四指托住香爐底座,右手呈虎口狀;
聞香,品香時肩膀放松,雙臂抬起,執爐于鼻前,右手呈虎口狀,輕呼,聞香;
呼氣,呼氣時不宜正對香爐,頭微超右下吐氣。
品香
每個人品聞時,一次最多聞三下,聞香有三品,聞香,也叫品香,古人也叫聽香,這三個詞看似具有相同的意思,但是,其境界卻是大大的不同。越往后,境界越高,不只是用鼻子去識別香氣,還要凝神、靜氣、專注、用心,深深的吸進去,引導香氣到丹田,稍作停頓,再徐徐呼出,這種專注,不僅僅是吸一口有香味的空氣那么簡單的事,而是會給人帶來不同凡響的滋養、休息,有時,竟能使人突發靈感,那便是靜心的功效。
(本文轉載自中國沉香網)